全国空降同城服务88元_怎么联系400块的快餐,同城空降软件,同城空降官方网站入口

中国青年网

第一书记网

首页 >> 工作动态 >> 正文

村集体经济收入5年增长19倍,在全县排名从90多位跃升至第2位——
这个深山村靠什么逆袭?

发稿时间:2025-10-09 10:13:00 来源: 江西日报

  眼下正是晚稻收获季,广昌县水南圩乡张杨村一片热火朝天。农户们忙着收割晚稻、烘干稻谷,又是一季好收成。去年,张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3.9万元,是2019年刚刚脱贫摘帽时的19倍;在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排名中,张杨村从2019年的90多位跃升至第2位。

  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,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。张杨村依靠发展特色产业,激活村集体经济,带动群众增收,实现了从落后村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转身。

  从“不敢种”到“抢着种”——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振兴

  “杨书记,明年种子给我加100亩。”“你又要100亩呀?!薄安荒苋?,我还要几十亩?!薄?月28日,张杨村党支部书记杨秀香正和农户一起在田间干活,有人打电话来要明年的制种指标,引得在场的农户一番争抢。

  杨秀香笑着跟记者说:“今年,我们水稻制种面积有1300多亩,村里能制种的田都用上了,还把指标放到周边几个县,像黎川、宁都,以及福建建宁……”

  张杨村,藏在深山里,离县城30公里。这里空气清新、风景优美,无奈十几年来一穷二白??招拇?、落后村、省定重点帮扶村,一度是它的代名词。

  发展滞缓源于没有产业。在广昌,白莲、茶树菇是当地主导产业,都需要壮劳力,可张杨村大多是留守老人,怎么办?村两委和省工商联帮扶队一合计,还得从农田上做文章。

  “水稻制种是订单农业,收入有保障,省工商联有厂家资源,农户又容易上手。”省工商联干部、驻村第一书记张吉全坦言,隔壁福建省的建宁县就是水稻制种大县,有现成的技术支持。集思广益后,产业方向有了眉目。

  2022年,张杨村从水稻种业公司拿到435亩制种指标,试种3个新品种。可没想到,指标要来了,农户却不敢种。杨秀香把娘家亲戚的地都包了下来,可还差一大截。

  为了把指标分出去,村干部一户户上门动员,有的农户“给面子”,种个五六亩,有的农户油盐不进——“你们村干部没人懂,还敢搞这个?”“这个品种好不好,不知道,你们要保底2000块一亩?!?/p>

  可是,保底的钱从哪里来呢?

  当时,省工商联组织企业捐赠了400万元,准备给村里修路、建厂房。省工商联领导当即拍板,从400万元里拿出20万元,入村办公司账,用来保底。“没有这个20万元肯定干不成,我们没胆量也没有底气去干,万一亏了,我吃不了兜着走?!毖钚阆慵且溆绦?。

  第一年一炮打响,村集体创收110万余元,分完农户的钱,村里还赚了10万元。那保底的20万元,一分没动。第二年开始,农户纷纷主动参与村委会的制种项目?!耙郧爸副昝蝗艘衷谇雷乓?。”杨秀香开心地说。

  从“门外汉”到“土专家”——培育乡村振兴“造血者”

  张杨村的产业能发展起来,离不开杨秀香这个带头人。当村干部前,杨秀香做生意,对种田一窍不通。第一年制种,她始终提心吊胆。

  水稻制种,就是培育水稻的种子。制种插秧分父本、母本,需要人工授粉?!案匣ㄊ诜邸笔窃咏凰局浦肿罟丶囊桓龌方冢苯庸叵底潘镜牟?。

  制种第一年,父本老早开了花,母本却迟迟不开花。有经验的农户一看,就跑到村委会来嘲讽:“你们完蛋了,你们的种子不会授粉,这个种子没用了?!闭庖幌?,杨秀香慌了神。后来,经过种业公司科普,他们才知道,父本、母本开花是有时差的,她这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回肚子里。村干部廖天顺感叹:“当时吃了不懂技术的亏?!?/p>

  从那以后,杨秀香暗暗下定决心:要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?!拔姨焯旄谌思液竺嫜?,跟种子公司的经理聊天,他们说到什么时候要做什么,我就拿本子全部记下来?!毖钚阆闼?。现在,她已经从水稻制种“门外汉”变成了“土专家”,还掌握了不少产业链资源,产业发展真正具备了“造血”功能。

  在杨秀香的带领下,村干部个个成了制种能手?!扒傲侥?,我们每年要花一万多元请技术指导。去年开始,全是自己干?!绷翁焖掣嫠呒钦?。

  收割季,村干部们忙得不可开交。有一天晚上,因为农户误操作,把烘干机搞瘫痪了,杨秀香赶紧找人抢修,一直忙到凌晨,可天一亮她又下田了?!耙剐藓茫蝗蝗思颐环ㄐ恫?、上仓,谷子堆在这里会发芽。”杨秀香不怕自己辛苦,就怕农户利益受损。

  一心扑在村里,就顾不上小家了。杨秀香苦笑着告诉记者,因为太忙了,3岁的小孙女都不愿意跟她亲近。记者问她后悔吗?她说:“既然当了村党支部书记,就要以大家为重,把村子发展好,带领老百姓致富?!?/p>

  从落后村到示范村——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

  在农村,说一千道一万,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。

  “我们一年到头,就靠种田赚点钱,和普通水稻比,制种每亩多赚3000多元,很划算?!迸┗а钚∧8嫠呒钦?。脱贫户冯师傅今年71岁,去年老两口靠制种赚了5万元,开心极了,今年又多种了几亩。他说,只要腿脚还利索,就会继续制种。

  2019年,张杨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.2万元,2024年已增长到3.08万元。“老百姓赚钱了,村集体也赚钱了?!毖钚阆愀咝说馗嫠呒钦?,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,“现在出门特别有面子,人家村的人都很羡慕,说我们村搞得这么好?!?/p>

  “听说家乡发展得很好,还建了自己的烘干厂、食品加工厂,我就回来了?!苯衲?月,90后黄叶平不再外出务工,回到张杨村,成了最年轻的村干部。现在,他一有空就跟着大伙去学制种,打算明年也加入。

  如今的张杨村,早已大变样,进村的水泥路扩宽了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;村里的小祠堂变成乡风文明大讲堂,富起来的村民很少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怄气,邻里关系和睦。落后村成了示范村,前来“取经”的兄弟村络绎不绝。党员干部的威信更高了,张杨村党支部还被评为了抚州市“红旗党支部”、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支部。

  小村庄里藏着大气象。在赣鄱大地,那些不起眼的小村庄,正在悄悄搭建属于自己的大舞台。随着产业引擎的激活,乡村振兴将更有力量。(叶涛 记者 黄继妍)

责任编辑:蒋宇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