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安瑶族自治县大石山深处,驻村第一书记李斌的手机里藏着一张“宝藏地图”。这张电子地图标注着全村115户村民住宅位置、家庭情况,它不仅是村干部的导航仪,也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。从手绘图纸到数字地图,这位来自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,用科技与温情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打开新思路。
“当年,黄文秀事迹深深触动着我。倘若有机会,我也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,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”从此,李斌便萌生了要去驻村的念头。2023年初,单位公开遴选驻村第一书记时,作为3个孩子的父亲,李斌既心动又有所顾虑?!白ご宓谝皇榧堑墓ぷ餍枰腥酥鞫境隼?,我义不容辞?!弊钪?,他选择了出发。
初到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尚三村,李斌发现村干部仍在使用传统地图和图纸,不仅定位模糊,且信息滞后,给遍访帮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。当时他就琢磨着,要怎样才能打造一份既智能又实用的数字地图呢?
“数字地图的平台选择是个难题,既要实现信息更新与共享,还要省去资金维护,而且数据能在电脑端与手机端同步更新。”为此,李斌前后尝试了多个方案,并在确定方案后,走遍全村30个自然屯,绘制出一份覆盖全村的“群众电子地图”。
这个地图里,每户村民的住宅照片、家庭成员、产业类型、政策享受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,甚至还标注了养殖的家禽、牲畜数量和种植农作物的面积等。这一创新在2024年进一步升级:建立了村级文件服务器,形成“数字档案库”,工作照片、政策文件、补贴记录等数据实现云端共享,解决了“表格满天飞、数据反复填”的痛点。通过共享功能,村干部、工作队员和乡干部都可随时查询,实现“一键导航、精准服务”,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了。
“李书记来核验产业奖补时,在手机查一查,就知道我家之前养了几头猪,现在增加了多少头,办事效率太高了!”村民韦圳辛感慨。这张地图不仅让入户工作从“大海捞针”变为“精准定位”,更让村民感受到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“硬核功夫”。
尚三村地处大石山区,季节性缺水严重,制约产业发展。如何治水?李斌带着电子地图走遍尚三村,标注出10处水源点和道路隐患点,形成63页调研报告,推动学校投入帮扶资金修建8个错车道,并申请建设生产水柜。他还将数字思维运用到纠纷调解,通过地图标注争议区域,结合现场踏勘,成功化解用水、用地纠纷5起。
弄芝屯和弄琴屯因水源纠纷争吵了十几年。在龙湾乡副乡长的带领下,李斌组成工作组前往现场调解矛盾。他借助数字地图,结合现场踏勘和测量数据,让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水源位置及其距各屯的距离,确认了争议地实为公共区域?!耙郧俺臣柑於济荒芙饩龅奈侍?,现在地图上一划就明白了?!贝迕裰芟认菜怠?/p>
技术赋能,更需人心共鸣。在村里,李斌的数字治理也带着温度。孤寡老人行动不便,他就在电子地图上备注“重点关注户”,定期去看望独居老人;遇到暴雨道路塌方,他带着地图连夜排查隐患,用红色标记危险路段,并组织公益性岗位群众及时清理路面落石,恢复道路畅通。针对村干部信息化能力薄弱问题,他引入腾讯文档协同办公、搭建打印服务器,将5台老旧电脑升级为“数字工作站”,工作效率提升50%。村干部都说:“李书记让我们从怕电脑变成离不开电脑!”
“乡村振兴既要脚踩泥土,也要拥抱科技?!币允只芾硭嘉拖绱逯卫硇峦季埃越淌Φ难辖骱妥ご宓谝皇榧堑牡5?,李斌那张藏在手机里的“宝藏地图”,记录着每一户村民的冷暖,也记录着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的暖心故事。(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黄玲娜 通讯员 李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