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空降同城服务88元_怎么联系400块的快餐,同城空降软件,同城空降官方网站入口

中国青年网

第一书记网

首页 >> 要闻聚焦栏目 >> 正文

一枚黄菇娘,甜了生活富了民

发稿时间:2025-10-18 10:04:00 来源: 农民日报

  深秋时节,走在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的郊外小路上,随处可见种植黄菇娘的银色大棚,棚外的大路上则是来往运输成箱果实的各地客商。谁能想到,昔日路边的野生果如今变成了当地农民的“致富果”,过去田间地头零星种植的小作物如今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“大产业”。

  目前,大安市正以黄菇娘为核心发展棚膜经济,通过“特色种植筑基、政策技术护航、三产融合拓路”的发展思路带动农户增收。

  从“配角”到“主角”的转变

  黄菇娘学名叫毛酸浆,是一种外形美观、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功效的特色水果。大安市种植黄菇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,当时太山镇一些农户发现山坡路旁的黄菇娘果美味甜,就采种回来辟地试种。秋季果实丰收,大受当地群众欢迎。后来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,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,逐渐形成大规模种植的态势,黄菇娘从当年庄稼地里的“配角”迅速跃升为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田间“主角”。

  “以前我们怎么也想不到,这些不起眼的小黄果,如今变成了‘金豆子’,一斤就能卖到21块钱!”大安市红岗子乡马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孙喜彬兴奋地说。孙喜彬告诉记者,当地一些贫瘠的沙土地,过去是制约农业发展的“短板”,现在却因其特性成了黄菇娘生长的沃土——沙土颗粒间隙大、结构疏松,能保证通透性,利于排水,还能满足黄菇娘根系呼吸需求、避免水涝灾害,还因其导热性强,特别有利于果实养分积累。孙喜彬指着连片的种植大棚说:“黄菇娘一落户,劣势变优势,沙土地上发展出了特色产业?!?/p>

  黄菇娘与棚膜经济能在大安扎根壮大,离不开政策扶持与技术支撑的“双重呵护”。

  记者了解到,当地政府为支持发展特色产业,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扶持政策,例如对集中建设10栋以上大棚的农户,每亩补贴4000元,同时配套完善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。这些举措不仅减轻了农户的资金压力,更通过基础设施的升级,改善了黄菇娘生长条件,让大棚黄菇娘可以提前上市,避开其他地区集中上市期,为种植户抢占市场、提升收益创造了条件。

  为了保障黄菇娘稳产提质,大安组建了9个农技指导组,确保每个乡镇有多名专家常年扎根田间,从育苗、移栽再到采收,全程为农户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。为从源头上保障“大安黄菇娘”的品质,大安严格执行规范种植标准,要求无公害黄菇娘种植基地选择生态良好、水源充足、隔离性强、无病虫害的地块。无公害、好品质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,形成了“优质优价”的口碑。

  多举措提升“身价”

  如今的大安黄菇娘产业打出了特色品牌,也打开了一条前景广阔的富民之路。

  “我现在承包15栋大棚种植黄菇娘,面积一公顷的大棚年收益能够达到七八万元。”太山镇巨宝村村民武立辉说。该村今年有约750名农户种植黄菇娘,人均增收近2万元?;乒侥锸栈窦净嵛浇遄拥拇迕癜锩Σ烧嬲迪至恕凹颐趴诰鸵翟鍪铡?。截至去年底,巨宝村已建成1045栋现代化温室大棚,形成黄菇娘与蔬菜并行的种植格局,全村棚膜产业年增收1463万元。

  市场是影响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。随着种植面积扩大,黄菇娘产量不断提高,如何确?!奥舻煤谩背晌┗堑牧硪蛔氖??!拔颐峭ü摺种?加工+电商+旅游’的融合路径,不断延伸产业链、提升附加值,让黄菇娘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效能。”大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。目前,当地食品企业已经研发了黄菇娘果汁、罐头等深加工产品,每年可收购50多万斤鲜果,既解除了农户销路顾虑,又让原本的鲜果实现“增值变身”,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与收益空间。当地还将新建一批蔬果加工厂与冷藏库,借助冷藏保鲜技术延长供应周期。

  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,黄菇娘的“身价”越来越高。2018年,“大安黄菇娘”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?;ぃ放萍壑党中嵘?。截至今年8月,大安市共有5个乡镇种植黄菇娘,种植面积达1.4万亩,平均亩产1600斤。其中,红岗子乡黄菇娘种植面积达3700亩,日光大棚总数4000多栋,今年总产量达到590万斤,年产值可达3780万元;月亮泡镇殿元村种植大棚2000多栋,面积1500亩,总产量可达500万斤,总产值约2000万元。

责任编辑:宋静